English

申城历史之佳作

2000-11-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胡道静 我有话说

上海以其天然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古代是直通海口的吴淞江,后来开辟了黄浦江,而吴淞江流入黄浦江直达吴淞口,海口又有黄金河道的长江逆流进入四川,吴淞江则作为内河而通达苏州,这样好的一个地理位置,注定她终要成为世界海洋的一个重要通商口岸,要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河口城市,从而发展成为中国一个首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313年(晋建兴元年),两座石雕(实际上其石质为“浮石”)从印度洋漂流进了吴淞江的沪渎段(今静安寺附近),被捞起安置在当时的静安寺内。这一微不足道的事件,却敲起了响钟,暗示当时通海的吴淞江对海洋的呼唤声,宣告上海当时虽尚是一个不起眼的渔村,却通海达洋,与世界通呼吸的曙光已投射了。

今青浦区的古青龙镇,有水道通吴淞江,是海舶进入上海的停泊港,从唐代中期起,各路海舶频繁进出青龙江,成为当时的商务中心。后来青龙江渐湮,黄浦江初辟,商务中心便移至黄浦江畔。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设置了上海务;但镇务由市舶分司提举官兼领。市舶分司主管的是海运业务。当时海舶到达上海的多数是由中东阿拉伯海港阿巴斯出发的,而阿巴斯港的海舶又与近东和欧洲的海舶联系。故此上海的海运业务,一直贯通到了欧洲。可见,在中世纪时,上海的海上之光已呈现出一片光明。

公元1291年(元至元二十八年),是上海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元朝政府开始设立了上海县。上海县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单位,凭藉其海上交通的优势,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一个河口城市。

1991年是上海建县七百周年的纪念年。这座城市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的政权,并且经历了十年动乱以后的拨乱反正,沿着党的改革开放路线奋勇前进。一个新的上海———浦西与浦东齐头并进的新上海矗立在世人面前。这更使上海成为中国沿海城市的经济、文化中心;也获得了世界东方明珠的美誉。

在上海建县七百年纪念之时,应当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倡议下,上海研究中心委托文汇报资深编辑、《学林》主编施宣圆与上海研究中心的潘君祥、陶冶编辑《上海七百年》一书,以示纪念。其书立足当前,观前瞻后,成为世人了解上海,并与上海发展迈步齐进的必读好书,经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不久即一销而空。

此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负责同志唐振常曾主编一本近百万字的《上海史》,于198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又由该所熊月之同志领衔,费十年之力,编了一部十五大卷的《上海通史》,于1999年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可是,这一部大著作,一部巨著,均属宜于研究学习之用,对一般市民及读者来说,则是力不从心的。正鉴于此,使我想起了姜椿芳老同志。人们都知道姜老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首创者与主编,但很少人知道姜老除这一大计划外,还有两个小计划。据姜老在1984年春天给我的信中说,当他在秦城坐“四人帮”监狱时,曾想到,一旦恢复自由,就要发动编成我国第一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同时还要编一本《申城史》和一本《哈埠史》。理由是上海和哈尔滨这两个城市在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很类似,都是由帝国主义勾结地方流氓势力造成当时的局面。然而他们都走到了反面,造成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诞生,把帝国主义者及反动分子淹没了。姜老说,用概括力强,且适合于大众阅读的体例写成这两本地方史,作为中国人民前进中的读物,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其影响不会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差。姜老知晓我于半个多世纪前曾参加过《上海通志》的编写工作,所以希望我能帮助他写其中的《申城史》。可我从解放以后,就从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工作,对于上海历史已荒疏了,未能从命。姜老仍在考虑与其他同志合作,不幸的是他过早地去世了,他在秦城羁押沉思的两个小计划终于没有能够完成。

《上海700年》是一本“适合于大众阅读的”读物,她的出版,实现了姜老的遗愿。但初版书早已脱销,亟待重版。宣圆和其他同志乃趁此良机,在初版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编之外,增补了人物一编。不言而喻,人是历史的动力。了解了人物对于历史的贡献或造孽,才能把政、经、社、文贯串起来。补上这一编,收画龙点睛之效,不可忽视。

在新世纪、新千年届临之时,《上海700年〈修订本〉》的出版,无疑是对上海人民的一份宝贵的礼物,故乐之为序。

2000年元月,八十八叟胡道静序于仙霞路海隅文库

(《上海七百年》(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